京津冀公务航空协同发展前景展望

 

首都公务机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靳永发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

将京津冀打造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也是明确的政策导向。

2014226日,总书记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定的重要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站在国家层面,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基于的战略考虑因素主要包括:优化北京城市,治理北京大城市病;加快天津、河北发展步伐,实现均衡发展;优化国家区域发展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新的增长极;提升京津冀城市群国际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及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5430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区域总体功能,提出:京津冀的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其中,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是全国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根据协同发展战略要求,具体在航空领域,京津冀各大运输机场的发展趋势定位体现为:加快北京新机场、提升北京航空业枢纽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天津滨海机场的枢纽作用,建设国际航空物流中心;石家庄正定机场逐步培育成为区域航空枢纽。

2017223日,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新机场时提出“三个关切“——如何更好地形成世界级机场?如何协调北京两个机场?如何管理和运营好北京新机场?一系列重要指示既为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标志着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0174月,雄安新区设立,更是成为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新区的设立将不仅有利于集中疏散北京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也能发挥“区域增长引擎”作用,培育驱动发展新引擎,缩小河北与京津差距;同时,对于加快构建世界水准的城市群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从京津冀各机场的位置来看,雄安新区设立后,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机场、滨海国际机场、正定国际机场从原来相对割裂状态由雄安新区连接起来,初步形成机场群。同时,雄安新区的设立能更好地连接三地机场,既能保证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互相联系、交流、合作,又能相对独立地进行发展。

世界级城市群和机场

从定义看,城市群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以1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都市圈(区)或大城市为基本构成单位,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

目前,世界范围的城市群主要包括: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及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

城市群是城市不断扩张的必然结果,京津冀区域目前的城市群正在加速形成中。

与城市群相伴相生的是机场,有城市群就必然有机场群。机场群是共同服务于某一经济区域,至少有12个核心机场,与经济区域内其他机场所组成的机场群落。机场群的特点是各机场之间有共同市场,为特定经济区域共同提供服务。

机场群的发展通常会经历萌芽、形成、 发展和成熟四个阶段。在萌芽阶段,不同城市的机场孤立发展,区域航空市场缺乏联系和协作;在形成阶段,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开始形成较弱的相互联系,航空业务也开始联系,进出机场的地面交通还不太便利;在发展阶段,区域内机场群之间有着较强的相互作用,各机场开始着手强化航线联系,机场功能开始分化,需要慎重;而在成熟阶段,机场群内部的竞合机制逐步形成,各机场之间的地面交通联系紧密,机场分工明确。

通常情况下,机场群内的机场依据分工定位不同,大致可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国际大型航空枢纽、第二层级是中型区域枢纽、第三层级是小型运输机场和较大型公务机机场、第四层级是一般的通用机场。


以伦敦城市群为例,大伦敦地区有二十多个机场,其中有5个主要的民航运输机场,分别是希斯罗机场、盖特威克机场、斯坦斯特德机场、卢顿机场和伦敦城市机场;另外还有1 个大型的公务机机场——范堡罗机场,每天公务机起降量大约100架次。

几乎所有的世界级机场都“标配”公务机机场。从这些主要的公务机机场类别来看,它们主要是属于国家级和地区级的大型通用机场。这些机场通常临近城市的高端、商务或中心区,是大都市机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满足包括公务机飞行在内的大量通用航空需求,也让繁忙机场的时刻更好地为普通民航旅客服务。由于公务机机场能够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替代出行方案,疏解了枢纽机场的部分功能,减轻了运行压力,因此又被称为“减压机场”。

京津冀公务航空协同发展

目前,城市群在我国正在加速形成,包括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等。为助力城市群的发展,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机场也被提上日程。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借鉴欧美成熟市场的经验,我国在城市群建设中应该考虑规划建设专门的公务机机场。

事实上,在201711月,国家发改委、民航局就联合下发《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实施意见》,要求加快编制京津冀地区通用机场布局规划,鼓励在枢纽运输机场周边规划建设通用机场,疏解枢纽运输机场非核心业务。

20183月,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推进河北省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也明确提出:依据新区总体规划,研究布局公务机机场。

另外,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建设“十三五”规划》也已建立了国家综合机场体系分类框架,明确了国家级大型通用机场是指位于大型枢纽机场直线距离80公里范围内,为大中型枢纽机场所在大都市或城市群区域提供通用航空服务,疏解繁忙机场的通用航空功能的机场。国家级通用航空机场的功能应包括公务飞行、包机业务、定期的航空货运服务、快递服务、抢险救灾与搜救、紧急转移、工农业作业等。

这些发展规划的出台为京津冀建设专用公务机机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除政策支持外,从市场支撑和客户诉求角度看,无论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京津冀三地航空客流量稳步增长,还是多层次、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开始涌现,用户追求差异化的飞行体验等,这些也使得京津冀在建设机场群的过程中专门建设公务机机场具有现实意义。

另外,从全球城市群和机场群的发展趋势看,建设独立的公务机机场,为客户提供不同功能的出行选择,也是发展的必然。

在京津冀,未来通过新建或将已有通用、支线机场改造成大型通用机场,出现一两家专门为公务机提供服务的机场,这些机场该如何实现与现有机场的分工协作?我认为首先各机场应维持现有的公务机服务能力,形成各自的发展主题,与其余机场进行优势互补、差异分工;其次,应加强地面交通建设,确保各机场之间的地面交通能够高效衔接;同时,还应改进机场群的管理方式,确保能够动态调配使用区域内的各机场资源,助力实现多领域民航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