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华东空管局副局长 赵诚琪

长三角地区军民航空管系统及空域一体化发展探讨

 

赵诚琪: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

受我们余局长委托很高兴参加“智慧民航智能应用”的信息化发展论坛,借这个机会就长三角地区军民民航空管系统及空域一体化发展的话题给大家做一个汇报和交流。

华东空管局作为华东地区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提供者,安全优质的服务始终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当前,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经济蓬勃发展,民航基础建设持续强化,机场和跑道的数量不断增多,航班量更是迅速增长。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机场密度和飞行密度最大的区域,空域资源的空间不足与民航高速发展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航班运行的安全和整点都面临巨大的考验。

我的发言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长三角地区民航空管运行现状;二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以信息数据驱动,推进智慧空管建设。

第一部分。

按照2017年长三角地区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试点确定的空域范围,长三角地区的空域面积划定的是38万平方公里,而三省一市的空域面积是59万平方公里,也就是不是全部的三省一市的空域范围纳入了长三角地区;3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空域总面积的3.7%,航线里程占比是6%,空域中共有限制区和危险区等特殊空域51个,数量占全国特殊空域的20%。

在长三角地区内有25个城市分布着28个机场,其中民用机场11个,这11个民用机场里面有7个千万级以上吞吐量的机场,占全国千万级机场的18.9%,军民合用机场4个,军用机场13个。

以上一组数据主要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3.7%的空域面积密布了全国接近20%的千万级以上吞吐量的机场,占据了全国接近20%的限制空域,所以在长三角地区的空域和飞行的矛盾非常突出。

从飞行架次来看,长三角地区2018年15个运输机场,一共保障了176万架次的起降,占全国的15.9%,近十年的年均增幅保持在8.2%左右,该区域每年还有近40万架次的飞跃航班。2018年三省一市的航班起降总量是191.1万架次,这个架次基本与整个华北和西北地区的起降架次相当,华北+西北2018年一共保障197万,浦东、杭州、虹桥塔台的保障架次数位居全国前10位,无锡、常州、南通的塔台保障架次位居中国中小机场的前10。2018年,上海进近和上海区域的日均保障架次已经达到2465和6026,排名列全国进近和区域保障的架次总数的第1位。

从地理位置上看,由于长三角地区面对东海和黄海,该方向上每日侦查活动频繁,空管的安全形势十分紧张,全国军航的战斗出航近70%在华东地区,其中一半落在临近上海的海上区域,再加上国产的C919、ARJ-21、B373的试飞,保障压力十分巨大。但是通过军民航单位的协同配合和共同努力,特别是东部战区空军的大力支持,2018年长三角地区六个主要机场的方形正确率为80.62%,比2017年提升了超过11个百分点。

从以上这些数据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空域面积小,航线里程短但航班量基数大、增速快,军民航机场分布密集。长三角地区目前2019年前9个月的航班放行正常率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在资源没有明显增长,航班量明显攀升的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安全水平和航班准点率难度较大。

第二,下面我们看一看长三角地区军民航空管系统和空域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航班增量的需要。长三角地区的航线里程增幅长期落后于飞行流量的增幅,干线里程的增长严重不足。2007至2018年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航线里程年均复合增长率是2.7%,落后于全国的3.6%的平均水平,与该代表年均8.2%的架次增长率相比不足三分之一。新增的航线里程中固定干线里程的年均增长率不到0.7%,仅为飞行架次增长率的十一分之一。干线资源的不足造成繁忙航路点流量过大,长三角地区的骆岗、桐庐分别位居全国繁忙航路点第一、第二,这是最为繁忙的航路点,已经被列为把控运行总量的关键定位,也是近几年制约航班增量的关键瓶颈,所以要想有大的发展,必须要有空域和主干航路航线的有效增长。

第二个大的问题是机场密集交错和空域结构的矛盾非常突出。一是民航的机场群和军航的机场群密集交错,这张图可以看到:红色代表军用机场,蓝色单位军民合用机场,绿色代表民用机场。上海浦东虹桥、杭州萧山、南京禄口等多跑道机场运行所需的基本空域资源与军方空域还存在运行上的矛盾。此外,空域结构终端区的结构不佳,进出的通道偏少。大家看到的两张图一张是浦东机场的进出场航线图,一张是芝加哥的。2018年上海两场以5进5出的结构保障了1.18亿的旅客吞吐量,美国芝加哥两场以11进13出的结构保障了1.02亿的旅客吞吐量。通道的不足造成繁忙机场进出口流量集中,多机场供应矛盾突出。以上海上空为例,宁波机场北向进出,南通机场南向进出,无锡、常州都是东向进出,都要经过上海上空,部分还是对口运行,这些机场和上海两场起架的航空在上海的上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各类飞行矛盾错综复杂。

第三个大的问题是空域管理的体制制约协同发展。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不是长三角地区所特有的,但在空域用户对资源需求都相当迫切的长三角地区更为突出,我国的空域体制管理体制注重空域的静态分割,所以民航的航路航线只能利用军航空域之间的有限资源,航路航线弯曲绕行。2017年以来实施的长三角地区的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试点,通过空域动态释放机制的建设,对长三角地区的航班运行品质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静态分割的本质没有改变,不能满足民航对于空域资源的根本需求。随着通航产业和航空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针对民航、通航、试飞等空域用户多、需求大,空域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军民航在通运使用方面作出让步和牺牲,现行的体制难以支撑旺盛和多样的发展需求,难以匹配民航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第四个大的问题是目前军民航管制单位之间还只能做到民航飞行计划的实时推送和飞行动态的实时监控。在日常的运行和重大保障活动方面主要靠电话和传真协调,信息化技术的支撑手段较为缺乏,难以做到军民航可视化的运行情景共享,近阶段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华东空管局正在大力推进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一个是全地区的CDM统一放行,第二是实现东北亚的流量管理,第三是推进空管CDM系统和千万级机场ACDM系统的互联互通,接下来要尝试实施浦东机场向南运行的弧形进场,前段时间已经对这个弧形进场的形势进行试飞,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运行效率。在新技术的标准研究和规范制定方面,总体上长三角还处于借鉴阶段,整体研究创新的能力和国际上还有较大的差距,军民航协同和信息共享的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最后,看过了现状,也讨论了问题,下面我们找找方向。

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第一个阶段是硬件驱动的阶段,第二是软件驱动,从二次大战计算机和软件诞生以后进入第二个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数据驱动变革的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针对上面谈到的问题,我们认为解决长三角地区军民航空管系统及空域一体化发展的问题要选择出路还是要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实现冯局长提出的四强空管,尤其是智慧空管,所以今天就华东空管在智慧空管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尝试做一个交流介绍。

一是智慧引领,持续推进军民航融合信息系统建设。华东空管局将在前期与东部战区空军对军民航飞行调配、流控信息、应急相应登记制进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军民航空域协同运行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将使军民航管制部门之间能够在一致的空域运行态势下,准确掌握民航机场终端区航路上运行情况,分析民航管制单位,民航管制范围内各高度层飞行流量分布情况,实现标准化流程化、实时化、信息化的军民航协同运行,为各类军民航管制单位提供安全可靠的空域信息交换和空域信息共享环境,有助于减少军民航空域使用矛盾,提高军事飞行出动率,提高航班运行效率,减少航班延误,降低航空公司、机场运行成本,提高旅客的满意度。该系统的建成将为长三角地区军民航一体化协同和智慧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第二是创新驱动,建设华东空管数据中心。华东空管局要按照构建一个体系,打造两个中台,建设三个平台的思路,以云化为策略,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建设华东空管的数据中心,实现数据高效共享,全面提高华东空管信息化保障能力和运营效率,更好地服务华东民航。构建一个体系就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的IT治理体系;打造两个中台一是要打造业务中台,支持空管业务创新,二是要打造海量异构的数据中台,实现业务数据共享和大数据的分析应用;建设三个平台一是要构建一个智慧的运行平台,提高空管生产运行的安全与效能水平,二是要建设智慧的管理平台,提升空管管理品质,第三是要建设智慧服务平台,提升空管为民航提供服务的能力。

第三是要深度变革,实现华东空管数字化转型。华东空管局已经研究决定将数字化工作作为建设智慧空管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华东空管将以国际航行发展趋势和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以数字化作为开展智慧空管建设的重要抓手,利用现代云、大物智移等技术,通过对航行全过程数据业务化,带动我局管理链的优化,逐步打造服务民航和通航两翼的全过程的云平台,充分利用数字化的优势,提供一流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服务,不断满足服务对象在安全、容量、效率、效益等方面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最终实现成为全球一流的空中航行服务提供者的愿景目标。

一个多星期前,世界互联网大会刚刚在乌镇落下帷幕,互联网诞生50年以来,互联网+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经济甚至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华东空管愿意勇于直面这场伟大的变革,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努力探索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与各单位加强沟通,和社会各方力量通力合作,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共塑智慧空管的全新未来。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华东空管局将按照12334的总体思路和建设四强空管的工作要求,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做实空管内部协同,做好行业和产业协同,持续强化军民航协同,为长三角地区军民航的协同发展和世界级机场群的建设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t20191029_1284228_s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