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 崔晓峰讲话

 

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 崔晓峰

 

崔晓峰:尊敬的杨勇副秘书长、史和平理事长、杨军副总经理,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我们满怀着大兴国际机场顺利投运和国庆70周年的喜悦,满载着总书记对民航的殷殷期望,同时也即将迎来11月2日新中国民航成立70周年。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们齐聚在历史悠久的六朝古都南京,以“智慧民航、智能应用”为主题,共同谋划智慧民航的广阔未来。

大家都知道,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巡览大兴国际机场,宣布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亲切接见建设者代表,给予中国民航建设者的最高褒奖,并对中国民航发展提出了新的期许。

作为我国智慧机场的标杆,大兴国际机场同样是智慧民航发展的结晶,更是中国民航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在民航智慧发展的过程中,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应运而生、应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一是论坛已经成为推动智慧民航建设的重要平台。

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创办于1999年,是民航系统创办最早、持续举办次数最多的专业论坛,是展示民航科教创新成果、了解民航发展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信息化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专业会展品牌。到今年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逐步成为提升民航信息化水平、加强行业内外交流合作和推动智慧民航建设的重要平台。

20年来,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在主题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创新发展主线,推动行业信息化建设走深走实。

1999年是中国互联网元年,阿里巴巴集团成立,以新浪、搜狐、网易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拉开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大幕,一幅全新的依托互联网发展蓝图展现在中国民航人面前,“网络信息化”成为第一届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热议的主题。

2001年是民航信息化成果丰收之年,南航推出了国内第一张电子客票。“电子客票”也成为第三届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的主题。在这届论坛上,民航总局全面启动包括全球分销系统(GDS)、电子商务、离港系统、电子政务等在内的民航八大信息化工程。

2005年是民航无纸化出行的重要之年,第七届论坛提出“简化商务”的倡议,有力推动了中国民航全面推行电子客票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航局党组围绕民航强国建设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和重要战略部署。信息化论坛始终聚焦民航强国战略这一主线,始终突出空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智慧机场、智慧民航等主题,精心组织策划,充分交流碰撞,许多新观点、新理念、新设想得以全面交流互鉴,许多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成果得以展示分享,许多引领行业发展的新政策得以宣传解读。

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为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此次论坛增加了“区块链技术在民航的创新与发展”议题,围绕区块链的“自治”、“可信”进行讨论研究,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民航的研究创新、攻关突破和产业发展。

20年来,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在组织谋划上积极对标国际领先专业论坛,凝聚各方智慧力量,不断求新求变。

论坛的形式已从创立之初单一的嘉宾演讲,到逐渐引入了主题演讲、专题讨论、高端对话、现场互动等灵活组合的多种方式,越来越有国际范。

论坛的结构从单一议题拓展到“主题-议题-分议题”的模式,涵盖各类民航发展参与者的多元主体。这大大提高了论坛的代表性、权威性、影响力,也让各个参与者能够结合自身优势领域进行分享和研究,越来越有参与感。

论坛始终坚持“开放、交流、合作”的办会宗旨,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和支持,越来越有获得感。

20年来,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在提升影响上不断扩大规模,提高业内外参与度,为促进行业发展聚心聚力。

论坛的规模从创立之初到现在,参与人数从百余人增加到数百人,参与单位从三四十家发展到现在一百多家。从最初只有数家厂商友好支持,到如今每届论坛都有来自国内外的数十家业内外知名厂商、企事业单位大力协助支持。

论坛先后在10多个城市举办,为推动民航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此次在江苏南京已经第二次举办论坛。

20年来,论坛已成为与民航发展论坛、珠海航展、民航科教成果展齐名的重要展示平台,成为认可度高、参与面广、影响力强的专业交流平台,成为社会公众认识民航、了解民航、参与民航建设发展的重要窗口。

二是要全面把握智慧民航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去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总书记的讲话鲜明地指出民航当前所处的时代特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方位重塑民航业的形态、模式和格局。在今年5月的中国民航发展论坛上,民航局冯正霖局长发表了《以智慧塑造民航业的全新未来》主旨演讲,从理念认识、战略目标、任务路径等方面,指出了智慧民航发展的总体思路,向全行业发出了建设智慧民航的总动员。

智慧民航建设,就是运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新成果,分析整合各种关键信息和要素资源,最终实现对行业安全、服务、运营、保障等需求做出数字化处理、智能化响应和智慧化支撑的建设过程,其典型特征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民航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信息化建设为数字化处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智能化响应打造了互联互通的基础平台,为智慧化融合发展培育了良好的开放和共享思维。实现智慧发展,是行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民航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必须要把握好四个方面。

首先,智慧发展是创新之路。智慧以创新为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带动下,各种突破性、颠覆性技术集中涌现,并不断交叉融合、相互促进、迭代升级。智慧民航建设中的创新不能局限在一时、一事、一地,而是要在每个环节、每个节点,都要发扬创新精神,用创新思维解决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把新技术优势转化到满足用户新体验需求上。我们必须要大力培育行业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环境,推动创新体系建设,让创新在民航蔚然成风。

其次,智慧发展是转型之路。智慧以转型为要义。智慧民航建设不是简单的新技术应用,而是面向未来全面的、系统的业务流程智能化转变。未来的智慧民航将以数据流为载体,形成一个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等各类资源要素有机融合的民航生态圈。智慧民航建设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全面感知、泛在互联、人机协同、全球共享”将是未来智慧民航的基本形态,最终为顾客提供定制化、特色化、个性化的航空服务新模式。

再次,智慧发展是融合之路。智慧以跨界为特征。仅仅以数据整合为例,就需要民航充分实现各企业主体之间、不同体制单位之间、上下游产业间、相关及跨界行业间、行业体系与国家架构间、全球各国系统间等的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和融合。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数据流的融合,需要通过构建平台、打造生态,从企业内外、产业之间、线上线下、生产消费等各方面实现跨界融合。未来更需要一场涉及组织架构、业务模式、人才结构等层面的深层次、全方位、系统性变革。

同时,智慧民航也是集约之路。智慧以实用为根本。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我们要更加充分认识到民航行业的运行环境和资源禀赋。在大量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同时,要注重集成简约,避免一哄而上、各自为战,不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衍生出新的风险点和隐患。大道至简,要化繁为简,正确运用好“加减乘除”,使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集成简约、便捷高效、安全实用。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源之一,也是治理方式现代化、治理手段科学化的重要抓手。但是要辩证对待新技术应用。机场场内有越来越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比如FOD的探测设备、ADS-B场间雷达、多点定位、高级场面活动引导系统等,有些在便捷化、实用化、安全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集成;民航由于对飞行区有严格的要求,因此限制了一个特定的运行环境和运行场所,大量的地面设施设备在带来了安全、服务、正常等方面提升的同时,对安全运行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风险;机载设备的大量装载对于机组也带来新的挑战。当前,技术研发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也要考虑场内、机组等的承载力、接受力和安全方面的实用性等,需要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创新研发团队在这方面更加集成化、高效化、实用化,注重安全性,紧贴民航实际。

创新之路、转型之路、融合之路、集约之路--智慧民航发展归根结底是一条民航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智慧民航面临的新形势,也是信息化建设必须把握的新方向。

这两天,十九届四中全会正在召开,主题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航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智慧民航、实现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持续的创新性是民航治理现代化的典型特征之一,要体现在治理手段和方式的创新。信息化是丰富和创新行业治理手段的主要工具和路径。近年来,民航通过信息化手段,建设了一大批监管和服务系统,极大提升了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随着信息化深入发展,我们也要进一步创新治理方式,让信息化成为推动行业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三是全力推进智慧民航建设行稳致远。

当前,中国民航正在以“智慧安全、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服务、智慧监管”为抓手,努力探索一条智慧发展之路。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智慧民航建设需要强化规划、平台、智力、技术、人才的五大支撑,才能面向未来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第一,要强化规划支撑。战略规划是智慧民航发展的“指挥棒”。要将“智慧”作为民航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民航强国建设持续安全战略、大众化战略、国际化战略,融入实现“一加快、两实现”战略进程和实现民航强国八个基本特征的具体举措中。要结合编制中国民航发展“十四五”规划,统筹考虑新一代智慧民航运输系统建设,明确目标、路径和任务措施,同时抓好面向2035年的民航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确定智慧民航科技攻关任务。

第二,要强化平台支撑。平台建设是智慧民航发展的“压舱石”。今年9月28日,伴随着大兴国际机场的投运通航,民航运行大数据系统正式投入试运行,这一利用先进信息处理技术构建的系统为民航运行监控提供了智慧敏捷的“大脑”。下一步,行业将进一步优化CDM系统功能和运行程序,全面推进千万级机场机坪管制移交和A-CDM系统建设,实现A-CDM、CDM、ATOM(空中交通运行管理系统)系统数据接入民航运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平台为智慧民航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要强化智力支撑。智力支持是智慧民航建设的“发动机”。民航局积极推动民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先后与中科院、华为、中商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组建民航科教创新攻关联盟,全国首家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已落户天府机场,形成涵盖民航科技创新的全产业链。未来,要持续推进民航产学研聚合和协同创新,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多层次产学研深度融合、多领域开放发展的新格局。目前,我们正在推进北方科教创新园区建设,即将落户到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

第四,要强化技术支撑。技术应用是智慧民航建设的“穿针线”。中国民航围绕安全、服务、效率等重点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民航特色的新技术应用之路。到今年上半年,民航客机全球追踪监控系统全面覆盖我国国际和地区航班;HUD技术全面开花;全国所有航路航线都实现了PBN运行;自主研发的高速行李自动分拣系统投入北京大兴机场应用;219家机场实现国内航班全安检流程“无纸化”;国内民航业首个RFID行李全程跟踪系统启用;13家航空公司约340架航空器开通了客舱无线局域网,为600多万人次旅客在万米高空提供了接入互联网服务。下一步,中国民航要遵循智慧民航建设的任务目标,全面构建航空公司、机场、空管以及保障领域的技术应用路线图;要进一步加大对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转化、融合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要进一步做好产、学、研链条中各个环节的构建和融合,使产学研合作成为推动智慧民航建设更强劲的动力。

同时,在智慧民航建设方面,没有民航广大生产一线的智慧就没有民航的智慧化,就没有智慧民航。我们一定要盯准生产运行一线,尤其是在安全、服务、运行一线过程中的瓶颈、难点、焦点问题,着力推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现在我们的机场并存着世界上两种最有代表性的运输方式,民航业应该说是现在最现代化的运输方式,但是行李装载、装卸、运输仍是人提肩扛这种最原始、最落后的方式。另一方面,在安全领域,在行李装载过程中,行李车刮碰航空器造成事故征候、典型不安全事件时常发生,成为了安全风险隐患的一个聚集点。我想,未来民航的机场场面特别是廊桥近机位的场面,一定是特别干净的。希望今天与会的专家,在着眼于最前沿科技研发的同时,还要聚焦民航生产一线。

第五,要强化人才支撑。人才培养是智慧民航建设的“蓄水池”。“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智慧民航建设能够成功,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数据再大、再快、再准,落地、判断、决策还得靠人。中国民航始终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国际和国内人才培养资源,不断夯实人才基础。以飞行为例,全国已有20所高校举办飞行技术专业,年招生量达到6000人。未来,民航局将继续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为智慧民航建设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障。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总书记在“9.25”讲话中,勉励民航人继续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这是总书记继去年接见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提出实现民航强国目标后,再一次明确了新时代民航的使命任务和前进方向。

使命在前方,时代在召唤。智慧民航的美好蓝图等待我们去描画,民航强国的伟大目标等待我们去实现。相信与会代表们一定能够通过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开启智慧、释疑解惑、凝聚共识,共同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助力民航强国建设。

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t20191029_1284226_s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