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务生涯十年炼匠心
2017-12-04 14:53:00 来源:中国民航网 T 大T 小
记首届中国民航机务维修岗位职业技能大赛总分第一、一等奖得主张超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钱擘 报道:11月21日,首届中国民航机务维修岗位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天津的中国民航大学举行。从全国61家民航机务维修单位的76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的18支决赛代表队、54名选手,在全国大赛上同台竞技。最终,来自东航技术公司的3名选手以总成绩前3包揽了首届比赛的全部3个个人一等奖,而其中全场总分第一的选手,则是一位“85后”的新生代机务专业大国工匠——东航技术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定检部员工张超。
张超参加技能大赛
十年默默坚守 航空安全防线
2007年,22岁的张超毕业于南昌航空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大学四年,他全心全意爱上了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因此,张超一毕业就回到家乡昆明,应聘到了东航技术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的前身、当时的东航昆明维修基地,在定检部门飞控专业从事机务工作。
这份工作,让热爱专业、热爱飞机的张超幸福感满满——“做机务能直接接触飞机,能直接动手拆飞机,和飞机的距离最近,和飞机的关系最亲密”,接受采访时,他这样告诉记者。
而在享受热爱的同时,张超更没有忘记自己工作中另一重更加沉甸甸的内涵——责任担当。
机务维修是民航保障的幕后工种,也是民航生产运行的关键基础环节,作为飞机的“保健医生”,机务维修队伍是民航践行工匠精神的一支主力军,机务维修人员坚守着确保安全适航的防线。从2007年到2017年,整整10年,张超潜心在自己的岗位上学习规章、钻研技术、积累经验、整理心得,外面的世界当然五彩缤纷,但在他心中,最精彩的永远是坚守的机务岗位。
让机务维修人员有发展的平台、成长的空间、干事的激情,让更多的人想干机务、愿干机务、争干机务、干好机务,这是民航对机务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与期望。而东航的机务系统,更从不忽视那一颗颗看似默默无闻、却勤勤恳恳学习钻研的匠心。2008年,东航优秀新员工荣誉获得者,2016年10月,中国技能大赛民用航空职业技能竞赛团体第3名成员和两项个人第3获得者,2016年12月,参加民航云南辖区技能竞赛,获得团体一等奖……一项项荣誉,是对张超十年机务工作磨砺的悄然记录。
蒙着眼睛编保险丝 为参赛更为专业
工作中的张超
作为中国民航机务维修岗位职业技能大赛决出的首个全国第一,张超最初并不在参赛选手名单上。
比赛赛期确定后,东航原定的部分选手,因为赛事日程与将要接受公派培训的课程时间相冲突,需要临时变阵。此时,工作出色、专业素养赢得好评的张超受命参加东航2队,出征参赛。
今年9月,全国大赛初赛结束,张超和队友们虽然顺利晋级决赛,但大家对自己位居中游的初赛表现和成绩并不满意。
教练和队员们一起分析失分原因,对比和兄弟单位的差异,大家认为,问题并不是对某项专业操作不了解、不掌握,而在于反应速度——初赛的赛场上,工具摆放与操作岗位之间的距离,和日常工作、赛前训练不尽相同,要远出许多,也耽误了选手们的不少时间,影响了比赛得分。张超和教练、队友们决心在决赛前冲刺短板,因为这远不仅仅事关决赛名次,更是一个倒逼自己适应不同环境、使自己能在不同条件下提升机务维修能力和效率的机会;比赛是一时的,而以此为契机,锤炼成长,则会让自己的工作长期受益匪浅。
抱着这个念头,张超全力配合教练的训练。
带领他们的教练之一,是东航技术公司资深业务骨干谭晓伟,曾经参加过美国国际技能大赛,经验非常丰富。他根据初赛反馈的情况,要求张超和其他队员将工具放在比比赛更远的位置,从难从严考验领取工具、进行维修操作的效率。
为了进一步“逼”自己提升熟练程度,张超还按照教练的要求,蒙起眼睛练习给保险丝编花,或是把双手手腕绑起来,练习用手指进行保险丝编花;这种看似近乎苛刻到极端的训练环境,恰是逼出操作技能熟练程度、肌肉记忆非常有效的冲刺手段。
就这样,虽然半开玩笑地给教练起了“魔鬼教练”的绰号,但张超手下毫不含糊,一遍遍的训练,再请教练一遍遍点评,从而挤出了有可能提升效率的每一点空间。
技能决赛在一天 工匠炼心在常年
赛前的磨砺训练,“魔鬼教练”对效率的倒逼,果然没有白费,11月21日的比赛当天,张超一炮打响,以出色的专业表现、一流的操作效率在全国机务高手中力压群雄,创下全场最好成绩,荣膺一等奖。
而像所有沉浸于追求职业能力的匠心群体一样,夺冠后的张超向记者回忆参赛时,最乐于谈到的却是其他选手、特别是自己的队友给自己的启迪:“神乎其技,他们的项目完成质量和完成时间,我完全不知道怎么破”。
东航各支参赛队在整个赛期中的合作模式,也让一直善做学习有心人的张超感觉受益匪浅。东航共有3支代表队、9名优秀机务员工参赛,这些参赛选手中,有的是电子专业背景,擅长线路,有的学机械专业,紧固件有优势……三支队总是一同训练磨合,以赛事为契机,他们相互取长补短,一人操作八人观摩,一群人点评总结,在这样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业务骨干取长补短,进一步成长为多面手。
“这次参加大赛,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经历了一场心灵的升华。这个结果让我相信,不要执着于一时的所得,要放平常心。未来,我也会继续精益求精地做好自己的本职专业,相信只要努力,总会有好运在前方等着自己”。回忆几个月间的参赛历程,聊起自己的参赛收获,张超如是告诉记者。
大赛已经结束,这位民航机务人的匠心修炼,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lihai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