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民航物流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杜明谦
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民航物流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杜明谦 杜明谦: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这个板块主题是新基建信息化。所以我今天汇报结合我们二所在这个板块,行李处理和全程跟踪特别是机场端建设方向跟大家作一个汇报和交流。 在这个点上,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机场新基建建设是个什么样的样貌,分享我们认知和认识。 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背景。第二是建设指南,现在局里面根据大家收集的意见进行整改。最后是建设方案。 首先是背景。行李运输是行业最核心业务,跟航空安全航班准点率,旅客体验密切相关。但是大家都知道,行李处理运输还是有一些痛点,包括错运等旅客不满意投诉,经济损失还是蛮大的。特别是在国际上,货运率千分之五,国内还不错,没有那么大的经济损失,但是这个一直困扰我们发展。 关于行李运输业务改善,经过很多年的探索现在已经形成行业共识。IATA也在这个行业去做,IATA753号决议,推动全球航空旅客行李全程跟踪。2018年航空公司都要照着做,2019年行李跟踪推广RFID行李全程跟踪技术去做。 咱们国内也在全行业推,今年7月份,吕尔学副会长也在推动会上谈到这个事情。 行李跟踪做起来也有很多技术,我们看技术发展背景。咱们二所从2005年开始就一直在做RFID行李更高纬度的信息化研究,经过这么多年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项目,也获得一些成果,到今天代表行业把相关技术推到国际一流水平。 这个是咱们成果情况,当然不止我们我们二所在这个领域做的最多最深,有了这样一个技术作为基础,就有条件把行李跟踪机场端建设做到全球最先进水平。这一点我们觉得非常有信心,接下来还会看到一些,这是第一个,简单说一下背景。 第二指南。行李跟踪整个体系就叫“一标两端”,左边这个图大家看到的底下机场端,将来,每一个机场都要去构建咱们行李全程跟踪的机场端。今天讨论的机场端指南实际上就是对它而言怎么建。上面就是平台端,现在有两个平台,一个是公众平台一个是行业协会公众平台,第二是监管平台,由这个体系向全行业进行输出和服务。右边是为了搭建体系形成一系列标准,上面这四个标准,是关于数据等等,下面是机场构建行李追踪系统的指南,我们来看看指南主要内容。 右边这一块,大家看一下,我们有一个相对关键点。 第一,机场端建设的时候,思路是引导大家把现有的行李业务系统进行融合,我们是基于它建设,或者是很好地利用它,都是可以这样理解。相对单独来建一个行李追踪系统,我们倾向于融合,这样的好处就是一举多得,右边这一块大家看到有很多好处不展开。真正最核心的好处就是两点,在实现行李全流程跟踪,完全IATA753全球推的基础上,使得真正的机场行李业务底层系统数据效能得到提升。最后每个机场在行李处理过程当中,分拣、装载等等业务方面提升起来,所以是一举多得思路。 第二,应优先采用先进安全的技术。但这个方向现在看来是新基建思路。 第三,各相关单位也积极提供建设所需数据和技术支持。解决行李数据过程来源,这个局方也在多种渠道获取。 稍微延伸一点,因为板块是讲新基建。所以我们倒过来看这个点,这个是典型的行李处理系统,这个是典型的基础设施,包括行李跟踪的建设,实际上本质上结合其他项目,就是对传统底层业务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物联化,由传统的进行信息设置,今天上午首都机场发言领导把这个概念解释很清楚。新基建按照国家的标准定义,就是三个内容: 第一,信息基础设施。我们绝大部分讨论的内容不在这个范围。 第二,融合基础设施。就是把新基建当中提到新的技术和现有传统的基础业务系统进行融合升级变成融合性的基础设施。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点,行李全程跟踪本质上就是行业推进新基建当中一项内容,出处来源就在这里,所以跟大家交流一下。 其他的业务系统也是一样的思路。 现在指南当中有一个思路,根据机场的业务大小进行分类,分三类,这三类对机场的跟踪点和数量要求不一样,比如说200万流量以下的机场可能就是三个点,红颜色代表必须采集的点,实际上两个C是必须就是三个。200-1000规模是6个,1000万以上是7个这样一个规模划分。右边是框最迫切,要求到2021年底,千万级机场完成这一部分的建设。最近我们项目团队,大量地在设计这个方案。 大家看一下,还有一个大的问题,节点采集数据,达到多高的采集率才达标,自动采集有一个事故率,所以对不同规模的机场给了目标,但也可能将来不分,只要采集统一的补给率,最低可以达到80%,这是一千万以上的目标,合格的一般到90%以上,太低对行业就会有影响。你采用的技术设施、设备,这个只是推荐,这是第二部分关于指南的一些内容。 第三建设方案。这里左右两个图,就是反映总规模机场大概的体系架构,共同地底层黄颜色是现场所谓信息感知层和物联网层。再下层是底层业务系统,像行李系统还有DCS系统,就形成物联网化。 小型机场可能不需要对这个事情单独做数据处理、存储、管理。左边是小型,它可能就把数据直接发到平台端,也可以发到他自己的集团或者是中心大的机场。然后由集团把相关的数据授权统一地发给攻关平台,这个模式都是可以去探讨和用的。右边的这些大型机场有条件,在底层数据上来之后,他自己构建一个集成管控平台,把数据管起来,实现一定行李业务的管控功能,但这个系统可以单建,也可以跟行李系统进行融合,也可以扩建,都是可以的。 提到数据采集,现在我们基本上都统一认识,行李全流程处理过程,就12个关键点、业务节点。我们所谓的采集对这12个业务节点进行采集。刚才提到了大兴机场就是这12个当中的7个,就是这个概念。 然后,我们下面对一些关键的点,现在有的一些装备设备,在值机这个环节,现在有很多新的思路,包括咱们智能称重,智能托运普及率非常快,结合RFID打印机,形成终端的采集机,但现在最好自动完成,效率就很高。当然还可以完成一些流程的集成纠偏等等这是值机环节。其实这些事情不是行李全程跟踪带来的,他本身就是延伸发展过来。 安检环节,这涉及到航空安全技术非常高,我们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非常高的水平,识别率应该是99%以上,所以对可疑行李实现100%可疑行李跟踪分流处理,所以有了这个技术之后,把关把得非常好。为了完成处理,本身把行李数据化,这个环节进行无缝行李的定位,这个东西是系统自动不需要我们再单独地给他数据采集。 分拣也是我们行李处理当中非常关键,目前有很多错运。实现国产化,完全是自主可控状态,技术信息化程度要求很高,几乎地无缝地完成对信息的跟踪,还有行李的可视化。右边配套各种各样不同类型采集,像这些设备,谈到新基建都在做。我们要做AI技术的引用,AI是典型的新基建技术,AI在行李的安检和分拣,用机器视觉技术加上后台的AI计算和AI识别,包括甚至人脸识别都识别出来,人包交接环节进行综合智能化处理防止出错,信息可以追溯。 上午很多专家领导都在谈,全航空公司智慧化的方向一定是基于底层系统。多说几句,上午崔局讲了他特别强调,强调我们信息化一定要关注底层业务系统,一线的底层业务系统实现智能化、无人化等等,这个也是必须要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且是新基建内容。 今天,以我们的视角来看,这是典型的新基建,把老基建升级换代以后就是新基建。 到了装车,左边动的图,也是全球化,这个也是典型的应该是全球首创提高人工分拣效率的一套技术,包括装车。中间那个图,其实周边都有阿尔法天线,自动纠偏、智能拖车等等。 包括卸机、装机,现在也尽量不要往里去扫,也是自动化的完全装机提取,要做到百分之百人机互动融合这么一个过程。 这个是咱们中转、到达相关的装备技术,以及后台的运算软件的支撑,右边的动图是一个半自动,现在对行李的损伤,有的时候需要对搬运环节进行优化,他也有采集数据功能,既减低劳动力,同时也完全数据采集。 大机场构建机场端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管控平台,这是我们开发的软件,最后是方向所形成,咱们机场行李整个处理过程的全程管控,未来往智能智慧方向去走,跟机场的顶层规划系统和智能化系统进行对接。 现在这些技术,在国内得到比较广的应用,已经应用到12个机场,16个项目,也欢迎大家到这些项目上去指导和参观。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大兴,大兴大家都说了很多,大兴在行李这一块做的很好,从当初的规划开始,就把RFID技术和行李跟踪做了一个典型的标杆。右下角的IATA行李753,老外也看到大兴的项目,认为国内技术非常好他也非常赞赏。 特点不展开讲,总体上一定是跟咱们顶层业务系统密切关联,出发点是完成顶层无人化、高效同时实现数据采集,顶层支撑我们全行业数据全程跟踪。 未来正在规划,物流领域大家都知道,大物流技术发展非常快,我们行业内行李、货运都属于一个范畴,一定会受到新技术的融入和冲击,未来这个会受到冲击,未来在值机、安检、中间处理包括上下机,完全是具备这个可能性,因为技术在,未来规划一定是少人化、更精准、全程的数据化。所以未来的行李跟踪这个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可能他就是一个业务阳台智慧化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功能而已。 上午嘉宾也提到,实际上新基建有三类。第一类是信息技术措施,第二是融合。刚才这个案例是典型业务升级一个融合基础设施。我们二所上午书记也讲到,我们是创新新基建,就是为了支撑科技创新、研发、开发、测试。所以我们在航空物流领域,未来在科技创新当中规划几个亿研发平台,所以未来我们希望利用行业共享平台,来跟大家共同搭建这样一个协同创新的环境。实际上我们现在在跟大学、国外公司,包括跟很多机场都在联合做科研项目,就是希望将来大家一起来推。 上午包毅司长其实已经讲到,供需不平衡。我们行业四型机场发展需求非常旺盛,但是新技术场景能够落地技术解决方案有点跟不上,所以供需有点不平衡。这些加大创新基础设施投入,不仅是设施投入,而且是体系建设协同机制建设,是平衡这种不平衡的必由之路。 二所在这个领域既然做到今天,我们把行业自主的技术推到国际一流水平,未来继续实现全面引领是完全有可能的。 谢谢! |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